2024年暑期,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86名师生组成的调研考察团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服饰文化调研活动。活动依托《西南地区民族服饰与仿真应用》《西南地区民族服饰考察》两门课程,师生走进村寨、博物馆以及民族服饰企业调研、采样。

调研考察团在务川仡佬族民族文化博物馆采集服饰样本
民族服饰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的载体,其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我国各民族服饰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辩证统一的关系。各民族传统服饰丰富的图案、色彩、款式、工艺等“多元”的“枝叶”构成关系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百花齐放的文化多元性,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思想和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格局。
探访夜郎仡佬族
调研考察团出行第一站来到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民族文化传统的非遗大县,一直以来都是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考察调研的重点区域。据了解,务川历来便是黔北通往外界的重要交通枢纽,这为研究西南地区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理想范本。

调研考察团参观务川怡盛服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考察团考察了务川“仡佬族民族文化博物馆”“仡佬之源九天母石景区”以及“龙潭古寨”,重点访问了务川怡盛服装有限公司,全面了解该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调研考察团在务川县政协会议室参加调研座谈会
在务川县政协会议室,考察团邀请到在当地文化和旅游局工作的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2007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生田琳林、县仡佬族学会副会长余家福以及务川知名学者罗来江三位嘉宾参与座谈,围绕民族服饰文化这一主题,嘉宾与师生们进行广泛深入交流。
深入黔东南州调研
调研考察团在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开展苗族服饰文化和民族服饰技艺调研。其间,师生受邀参加了教育部新农科“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力量”暑期研学活动启动仪式。来自2021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代表还向全国青年大学生们发出邀请,呼吁全国各高校的青年学子们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积极参与到西江千户苗寨的调研和实践活动中来,以青春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2021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代表发言
调研考察团在麻江县贵州绣娘刺绣文化公司,深入了解当地文创产品的发展。师生们参观车间,了解产品生产流程,研习工艺技艺和基于传统工艺的科技转化方式。
在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考察中,同学们近距离目睹了绣娘们创作的非遗刺绣作品。“数字化、智能化苗绣生产线令人震撼。通过观察苗绣独特的针法、线条的精细交织以及其丰富的色彩运用,让人深受启发,这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创作提供更为丰富的设计灵感和素材。”来自2023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专升本1班的朱灿同学说。

师生参观贵州绣娘刺绣公司
师生一行还走访了贵州鑫田民族服饰公司,通过实地调研,大家深刻认识到,通过创新设计结合数字化智能生产,提高产效,可以打造一系列既符合现代审美又能有效传播的富于贵州民族文化特色的优质产品。通过对地方民族服饰企业的走访和实践,拓宽了产学研的路径,既推动企业发展,又有助于改进和完善学校教学内容和方式,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师生现场体验刺绣工艺
考察团在凯里参观了黔东南州博物馆,在这个苗族文化的重要教育和传播基地,同学们仿佛走进了穿越时空的奇妙场景,沉浸在源远流长的苗族历史文化中。深刻感受到黔东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同时也对苗族各支系独具代表性的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深入调研考察,挖掘素材、传习技艺、测绘样本、采集纹样,为今后的创作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用好实践课程 探索民族服饰产业化的新路径
在实践活动中,师生结合调研实际,分析民族服饰产品发展中的痛点,聚焦民族服饰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以设计语言传承民族文化,科技创新引领服饰设计,将民族服饰与数字化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师生们通过原态样本测绘,色彩、纹样提取,完成数据采集。

调研考察团在麻江县贵州绣娘文化公司合影

鑫田刺绣负责人向同学们介绍纺线工艺
师生共创完整传统服饰复原项目,并通过IP设计,纹样二创,设计了民族元素文创3D仿真T恤系列作品。师生们通过实践,力求以设计语言传承民族文化,让科技创新引领服饰设计,使民族服饰的活态传承与传播在虚拟仿真技术的赋能下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以此推进民族服饰数字化传承与创新性应用的进程。

3D复原图片展示

学生文创T恤设计作品
据了解,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自2003年起开设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并于2021年招收工艺美术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该专业植根贵州,深入民族地区,不断汲取民族文化精华,使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作实践和服务社会有机融入、相互滋养。该专业力求突破传统与现代的藩篱,通过专业交叉、跨界融合,拓展“仿真应用”等多元化视角,积极探索民族服饰传统技艺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力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再生,以真正践行学院“民艺为民”的办学宗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阳
编辑 梁珍情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孙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