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在语音系统上接近苗语,在语音、语法上有个别现象又近壮语、侗语。它与苗族、瑶族语言和壮族、侗族语言都有少量的同源词。
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把仡佬语族看成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语族较合适,其名称可以叫僚语族或仡佬语族。仡佬语分四个方言, 习惯上称为“稿方言”、“哈给方言”、“多罗方言”和“阿欧方言”。仡佬语的各方言之间差异较大,并呈现犬牙交错的方言土语分布。一个县往往有几种仡佬语方言并存。
仡佬族人在生产劳动中,男女青年社交场合里,节日喜庆亲朋宴请时,常以歌声抒发情怀,有“打闹歌”、“号子”、“山歌”、“盘歌”、“古歌”、“情歌”、“牧歌”、“闺怨歌”、“长工歌”、“哭嫁歌”等。铜鼓、牛角、笛子、葫芦笙是仡佬族历史上常用乐器,泡木筒是仡佬族的独特乐器,用长两尺余的泡木捅去芯,做成筒,凿两孔,上端插竹唢筒,吹奏时发出“呜哇呜哇”的声音,仡佬族因此称呼它为“呜哇”。“呜哇”只能在秋收毕至正月十五期间吹奏,其余时间收藏不用。
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有本民族专司祭祀、超度亡灵的巫师。
仡佬族人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 衣食住行与山林息息相关, 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有些人家对古树巨石顶礼膜拜, 正月十四和三月初三皆献酒、肉、糍粑祭奠,祈保子孙安康。每逢旱、涝、病、虫灾, 便挂善募捐,请道士设坛打醮作法事,祈祷诸神禳灾保平安。
住处附近山林中最大最粗的那棵古树常会被作为神树来祭祀。一旦选定后,则要对该地区实行封山, 禁止任何不当的行为,包括禁止砍树和放牧, 这在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的植被资源,维持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