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民族之韵

仡佬族(gē lǎo zú),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仡佬族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 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其余分别散居在安顺、平坝、普定、关岭、清镇、正安、凤冈、松桃、黔西、六枝、织金、大方等二十多个县市。
特色介绍

语言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在语音系统上接近苗语,在语音、语法上有个别现象又近壮语、侗语。它与苗族、瑶族语言和壮族、侗族语言都有少量的同源词。 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把仡佬语族看成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语族较合适,其名称可以叫僚语族或仡佬语族。仡佬语分四个方言, 习惯上称为“稿方言”、“哈给方言”、“多罗方言”和“阿欧方言”。仡佬语的各方言之间差异较大,并呈现犬牙交错的方言土语分布。一个县往往有几种仡佬语方言并存。
特色介绍

文化音乐

仡佬族人在生产劳动中,男女青年社交场合里,节日喜庆亲朋宴请时,常以歌声抒发情怀,有“打闹歌”、“号子”、“山歌”、“盘歌”、“古歌”、“情歌”、“牧歌”、“闺怨歌”、“长工歌”、“哭嫁歌”等。铜鼓、牛角、笛子、葫芦笙是仡佬族历史上常用乐器,泡木筒是仡佬族的独特乐器,用长两尺余的泡木捅去芯,做成筒,凿两孔,上端插竹唢筒,吹奏时发出“呜哇呜哇”的声音,仡佬族因此称呼它为“呜哇”。“呜哇”只能在秋收毕至正月十五期间吹奏,其余时间收藏不用。
特色介绍

信仰

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有本民族专司祭祀、超度亡灵的巫师。 仡佬族人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 衣食住行与山林息息相关, 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有些人家对古树巨石顶礼膜拜, 正月十四和三月初三皆献酒、肉、糍粑祭奠,祈保子孙安康。每逢旱、涝、病、虫灾, 便挂善募捐,请道士设坛打醮作法事,祈祷诸神禳灾保平安。 住处附近山林中最大最粗的那棵古树常会被作为神树来祭祀。一旦选定后,则要对该地区实行封山, 禁止任何不当的行为,包括禁止砍树和放牧, 这在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的植被资源,维持了生态环境。

遵义最古老的少数民族

据考据,仡佬族的祖先是古代僚人,如今的仡佬族在衣着打扮、风俗文化上仍然保留有许多相似于古代僚人的特征,自古起,他们就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
特色介绍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在语音系统上接近苗语,在语音、语法上有个别现象又近壮语、侗语。它与苗族、瑶族语言和壮族、侗族语言都有少量的同源词。 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把仡佬语族看成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语族较合适,其名称可以叫僚语族或仡佬语族。仡佬语分四个方言, 习惯上称为“稿方言”、“哈给方言”、“多罗方言”和“阿欧方言”。仡佬语的各方言之间差异较大,并呈现犬牙交错的方言土语分布。一个县往往有几种仡佬语方言并存。
特色介绍

仡佬族的服饰非常具有特色,在古代,为了方便劳作,男性穿无领长衫,抄襟,长至膝下,袖大而短,常束腰带,劳动时撩衣前后一角扎于腰间。女性服饰上衣短仅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下穿无褶长桶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外罩青色无袖长袍,长袍前短后长,均绣有花纹,穿时从头上套下,脚穿钩尖鞋。
特色介绍

糯米糍粑是仡佬族十分重视的美食,每逢传统节日,他们会用糯米糍粑来招待客人、祭祀祖先。除此之外,油茶也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美食,油茶的制作工艺与普通茶类不同,是先将清茶用猪油在锅内爆炒,再注水熬煮,等到微干时,用木瓢将茶搡成糊状,制成茶羹,饮用时再将茶羹用猪油稍微煎炒,掺水煮沸,在如今的道真县、正安县等地方还能品尝到热乎乎的新鲜油茶。还有用各种粗粮煮制装缸发酵而来的咂酒,饮用时,将顶端的竹节打空,直竿进空气,弯竿作吸具。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黔ICP备2025052769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2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