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简介

    仡佬族简介
      马上咨询

      仡佬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世居我国西南、中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仡佬族与各民族人民一道,为缔造祖国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仡佬族傩戏、木偶戏、吃新节、毛龙节、踩堂舞、高台舞狮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人展示着这个民族悠久而深厚的民族文化。

      仡佬族的形成,大致经历了濮人、僚人、仡佬等多个历史阶段。商周时期仡佬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商周时期的“濮人”,濮是我国古代人口众多、支系繁杂、分布辽阔的庞大族群,因支系众多,有“百濮”之称;秦汉时称为“夷僚”(僚读 Iǎo)、“夷濮”;魏晋至隋以“僚”专称;唐宋时期称为“葛僚”、“仡僚”、“葛佬”、“佶僚”、“古脑”、“仡佬”;明清以后除统称“仡佬”之外,还有“告老”、“古族”、“古老户”等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称为“仡佬族”。仡佬族内部则有褒佬、哈仡、当佬、濮、濮尔、布欧、多罗、濮濮、德鲁等自称。

      早在商周时期,仡佬族先民--濮人就曾以丹砂与中原王朝交往。据汉文献记载,在周武王伐纣时,濮人就与庸、蜀、羌、攀、卢、微、彭等部族在商郊牧野盟誓,参加了讨伐殷纣王的战争,从而载入中国历史的华章。春秋战国时期,濮人已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夜郎国。

      战国至西汉时期,今天的云南、贵州(黔东除外)两省及四川南部、广西西北部一带地区以及居住其间的少数民族均被称为“西南夷”。据《史记》载,“濮在楚西南”。在西南夷数以百计的地方民族政权中,以夜郎的势力最强、辖区最宽。其所辖疆域包括今贵州大部、云南东北部、广西西北部及四川南部等地。故《史记·西南夷列传》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并言夜郎国的特点是“椎髻、耕田、有邑聚”,指出夜郎的民族是有着中国少数民族古箱总目提要·化佬族巷

      较大部落的农耕的椎髻之民。

      夜郎国消亡后,在夜郎国芭旁小邑的地城上,仍然有人口众多的携人小邦国存在,农耕文明的经济结构并没有被破坏,基本先整地保留着夜郎农耕意识的宗教崇拜习俗。

      两汉时期、彝人迅速向东扩张,侵占了黔西北濮人的夜郎故土。彝人对夜郎濮人的战争,彝文古史文献《西南彝志》保存了相当完整的资料。彝人的军事扩张,迫使濮人陆续离开夜郎故土,大规模地向外迁徒。魏晋南北朝以后“濮”的称谓消失,史书上称这部分人为“僚”。晋张华《博物志》载,“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日僚子”。彝人的扩张,使仡佬族先民在分布地域、人口数量和民族经济等诸多方面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除被掳杀、掠卖和迁徙的以外,大多移居僻远山地,或改名换姓,或隐瞒族称,杂居溪洞,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隋唐两宋时期,贵州西北地区置于水西土司统治之下,西部为罗甸国、自杞国等地方民族政权统治,北部为中央王朝设置的经制州治理,其余仡佬族聚居区则是以当地首领为世袭刺史的众多羁縻州。

      明清时期,仡佬族地区普遍受土司统治。明代开始“改土归流”。清代府州厅县等日益增多。在土司、土目及历代官府的剥削、压迫下,在士司、十目及历代官府的剥削、压迫下,仡佬族人民生活困苦,“稍不遂意,则吊拷其家,行刑毙命”,或“披草为衣,专与倮倮雇工”。面对压迫,仡佬族人民不断起来反抗,曾多次参与反抗明王朝统治的斗争。其中,以西堡仡佬族的反抗斗争最为英勇壮烈。成化十四年(1478)一次反抗失败后,仡佬族的村寨就有500余处被烧毁,数千人战死或被俘。万历元年(1573)四川巡抚曾省吾又发兵征讨,并奏调永宁彝族土司出兵助剿,经过9个月激战,才将其镇压下去。这些反抗反映了仡佬族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卓绝的斗争精神。

      唐宋以来,仡佬族即分布在今四川南部、湖南西部及除黔东外之贵州各地。元明时期因不断反对官府剥削、压迫而屡遭镇压。加之明清时期民族文化交流日趋广泛深入,诸多仡佬族人或逃或匿,或融合于汉族、彝族、苗族、布依族中,以至原本“无地无仡佬”的贵州,变成为数不多的仡佬族于一些县内呈点状分布,许多寨、弯、场、箐、冲等以仡佬命名的地方仅有其名,实已无仡佬族人居住。广西西北、云南东南及越南北部却有仡佬族,他们均是避难从贵州迁往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仡佬族与各兄弟民族一样,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利,成为土地和国家的主人。1949年,仡佬族人口只有1.2万多,经过80年代的民族识别和几十年的发展,到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仡佬族总人口为55074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越南境内的同文、黄村腓等也有仡佬族分布。在人口众多的地方建立了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人口在道真、务川、正安、石阡等县呈连片分布之势。在人口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了平正仡佬族乡以及与其他民族共同组成的联合民族乡共20多个。贵州省仡佬族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8%以上。以道真、务川、石阡、正安、六枝居住较为集中,其余的分布在贵州省的遵义、风冈、仁怀、水城、金沙、织金、思南、江口、松桃、瓮安、贞丰、晴隆、关岭、镇宁、安顺、紫云、平坝、普定、清镇、纳雍、大方、黔西、岑巩,云南省的麻栗坡、砚山、西畴、广南、富宁、马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西林,以及四川省的古蔺、叙永等县(市)内。

      仡佬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仡佬族语属汉藏语系。因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方言差别较大。大体可分为四个大的方言。ha55kei53(哈仡)方言以贵州遵义县、仁怀市和晴隆县为代表;lau55(佬)或 gau13(告)方言以平坝县和普定县为代表,pu55ynu55(补尔)方言以大方县和黔西县为代表,to31plo55(多洛)方言以六枝特区和镇宁县为代表。现在,大多数地区的仡佬族已放弃本民族语言而使用汉语。在多民族杂居区,有些仡佬族除本民族语和汉语外,还兼通当地主体少数民族的语言。目前,安顺市的黑寨、平坝的大狗场、六枝的居都以及普定、关岭、镇宁、晴隆、遵义县等地的一些仡佬山寨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仡佬族语言。

      2009年1月4日,《光明日报》一篇题为《贵州发现仡佬文字》的新闻报道,引发人们关于“仡佬族文字”的讨论。

      仡佬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民族,有稻作农耕文化传统。《史记·西南夷列传》记录2000多年前的夜郎等处“皆椎结,耕田,有邑聚”。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开发着祖国的西南山区。所以,民间长期流传着“蜜王仡佬,开荒辟草”的谚诺。至今许多地区仡佬族出丧。沿途不丢买路钱,就是表示这些地方是仡佬族先民最早开发的。另外,每逢“吃新节”,仡佬族可以任意到其他民族田地里采摘少量谷物、瓜果,祭祀祖先,不受阻拦,也表示了其他民族对仡佬族先民开荒辟草的公认。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仡佬族及其先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文化艺术。早在东汉时,牂牁地区的尹氏后裔尹道真,因深感本地文化落后,曾跋涉千里,远到中原求学,从“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师事应世叔学图纬,通三才”,随后,在黔北仡佬族地区兴学授业,传播中原文化,对黔北仡佬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现“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县名“道真”,就是人们为纪念尹道真而命名的。唐宋时期,仡佬族人民已使用竹簧乐器,并有“踏歌”。    

      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虽然使仡佬族文化艺术遭到严重的压抑和推我,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仍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在北盘江上游的一些地方、如水城、六枝、关岭、镇宁等县的仡佬族聚居峻的地理环境使这里的仡佬族在处于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生活地,险峻的地理环境使这里的仡佬族在处于几千年长达若干世纪,在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土壤中。传统的音乐文化艺术得以较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今天,也只有在这些边缘山区,才能够见到满村满寨的仡佬族同胞,才会听到仡佬族传统的歌曲。

      仡佬族文学艺术古朴丰厚,将许多优秀的民间创作用口头形式世代传承下来。现在流传在各地仡佬族民间的口头文学有诗歌、传说故事、寓言和谚语等。其内容大多反映生产生活、阶级斗争和民族历史以及有关人与自然的神话传说。

      在仡佬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民间传说是色彩纷呈、历久不衰而不断发展创新的文学形式之一。就内容而言,既包罗万象,又在地域上各自有别,大致可分为人物、名人轶闻、工匠、风俗、物产、山川名胜等传说故事

      仡佬族的音乐古朴、优雅。音乐以歌唱为主,有古歌、叙事歌、生产劳动歌、情歌、盘歌、苦歌、儿歌、酒歌、孝歌等。山歌用于生产劳动、走亲访友、谈情说爱;儿歌主要是向儿童讲述故事、传投知识;酒歌多用在喜庆宴会、迎亲送友;古歌主要是用于节日、祭粗拜神。这些歌的曲调不同,形式多样,各有特色,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仡佬族常用的乐器有皮鼓、锣、钹、箫、笛、二胡、月琴、鼓、唢呐、芦笙(五管笙)等。这些乐器可独奏,也可以合奏。青年人爱吹木叶。古老的传统乐器有泡木筒和铜鼓。

      仡佬族的传统舞蹈、著名的有酒礼舞和踩堂舞。酒礼舞在节日、婚嫁中进行,踩堂舞则是丧葬礼仪中举行。

      仡佬族的戏剧主要有傩戏和地戏两种。傩,是民间用于驱逐鬼疫的宗教活动。民间称举行傩事活动为冲傩或还傩愿,或唱阳戏,流行于道真、正安、务川等黔北地区。傩戏的主体部分属于祭祀性,以酬神为主,其中亦夹杂着娱人部分的戏剧表演,其剧目有《山王图》、《战红山》、《财神图》等。仡佬族地戏主要流行于平坝县的大狗场。地戏与傩戏虽都属于面具戏,但其形式、内容、功能均不同。演地戏的角色,先以青纱一块蒙面,再将面具罩于额上(傩戏用红布罩面),剧情基本上是反映我国历史上有关征战的武戏,表现尚武精神,以娱人为主;演出时间定于春节期间和农历七月;演出场所在室外平地上,为社区公众演出。每年正月十四、十五两天,大狗场附近汉族、布依族地戏班集中到大狗场会演。届时,各族群众云集观看,热闹异常。此外,在遵义县、石阡县的仡佬族中,还流行花灯剧等,主要在春节期间表演。

      仡佬族人长期生活在山区,与山为伴,故在仡佬族地区,朝山、祭洞、拜树较为普遍。祭山以村寨为单位,参祭者全为男子,祭祀处是村寨附近山林中的一株古树,祭祀对象是数量不等的周边群山,祭祀目的在于祈求山神护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神树所在山林,严禁砍伐,有的甚至连枯枝落叶也不许拾取,故该山坡无不林木繁茂,郁郁葱葱。

      仡佬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仡佬族的传统民族文化将会更加发扬光大。


      (摘自《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黔ICP备2024036630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2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