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务川籍在筑青年学者、贵州省仡佬学会会员蔡进刚等编著的《字慧务川——黔东北地区务川方言文化辑录》。
本书是贵州省仡佬学会推出的重要研究项目。务川素来有仡佬之源的说法,该书以收集、研究、破解会说不会写的务川方言“字”为核心,并将溯源的本字附上原汁原味的务川话例句,编撰成单独章节,内容鲜活和生动。在破解的务川方言本字基础上,系统记录务川话二字词、三字词、四字词、俚语、俗语、言子、谜语、童谣等。此外,附录部分收录了务川的民间体育游戏、务川山歌、务川哭嫁歌、务川民间故事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和精彩,深受本土乡亲喜欢。
读者在书上见到 “土得掉牙”的务川方言,第一次知晓务川方言“本字”的写法,发现务川话竟然是千古流传的古汉语,惊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像喌(zuó,唤鸡的声音),奓(zā,张开之意),趖 (suō,用身体滑(爬)行),辵(cuo˨,摔跤;到处闲逛),诖(guài,出问题),擤(xìn,捏住鼻子用气排出鼻涕)等,这些平常会说不会写的字,都能找到完整的出处和来源。
主编蔡进刚反复强调,“《字慧务川——黔东北地区务川方言文化辑录》是务川祖祖辈辈父老乡亲们的杰作,是务川方言承载着务川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家乡话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务川方言是沟通过去和未来的钥匙,一旦这把钥匙搞丢了,通往务川过去和未来的门就打不开了,务川的记忆、务川的精彩将失去光辉。”
虽然说是务川方言,但由于地域的原因和思州文化的影响,务川话与沿河话、思南话、德江话、石阡话、印江话、江口话以及重庆酉阳、彭水、黔江等地的方言是如出一辙,一听就是黔东北渝东南文化圈的家乡人。当然,因为务川话属于西南方言,因此与贵州、重庆、四川地区以及其他西南地区等,都是大同小异,这对我们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着非凡意义。
务川有着独特的地域方言文化,务川方言就承载了务川人的幽默、智慧和底蕴,品读《字慧务川——黔东北地区务川方言文化辑录》,你会忍俊不禁、开怀大笑,你也一定会感叹:几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居然不间断地在务川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传承到今天,这是何等的光荣和自豪。如,“家公(外 公)、家婆(外婆)、公(爷爷)、婆(奶奶)、喫 (qī,吃)饭、䠚(wà,驭使牛停住)”等原始词,循着农耕文明口口相传到今天。
品读《字慧务川——黔东北地区务川方言文化辑录》,你一定会重新审视务川方言的价值,你一定不再认为地方方言登不了大雅之堂。显然,你会找到生在幸福中的幸福。如务川方言中的“猫不猫、咪不咪”(指不 声不响),就能很好地解释汉语普通话中“悄悄咪咪”的 来源。原来,猫叫声是一种比较突出的、有代表性的文化 印象和文化象征,猫来了大家总能听到它们“猫嗷”或者 “咪喵”的张扬问候,当有一天突然猫不猫、咪不咪的时 候,自然就是悄悄咪咪了。
传承地方方言和文化人人有责。书中的童谣、言子、谜语、俗语等千年流传,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检验,堪称护子育儿的经典。期待本书如作者所愿,走入寻常百姓家,走进务川及相邻地域的中小学课堂,还能为专家学者们提供参考。同时,相信本书的出版,对黔东北地区乃至全省的文化旅游发展会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贵州省仡佬学会会长郭定高、副会长申波、韩军、王朝兵、王宁、张再彬、刘露、廖泽勇、郑继强、邹书权、蔡德明、张国成等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主编蔡进刚、副主编廖天勇、冯静静对他们的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对宣传、推介该书的热心人士表示感谢。
(贵州省仡佬学会办公室供稿)